2025年7月28日,一场被气象水文部门认定为“五十年一遇”的山洪,以摧枯拉朽之势突袭天津蓟州区。泃河沿线13个村庄瞬间被淹,电力通讯一度中断,下营镇常州村小时降雨量高达67.9毫米,洪峰流量达到每秒2300立方米,甚至高出桥面2米。这场洪水不仅带来了财产的重创,更以其超乎预期的烈度,撕开了我们防灾体系的脆弱一角,迫使我们正视并批判性地反思:在气候变化的新常态下,“五十年一遇”已不再是偶然性的描述,而是暴露现有防灾标准滞后性的尖锐批判点。
面对突如其来的灾情,蓟州区迅速启动最高级别防汛应急响应,累计安全转移安置群众10527人,多方救援力量迅速集结,展开高效抢险。然而,尽管应急响应迅速,人员转移及时,这场“五十年一遇”的洪水却接踵而至,甚至短时间内在不同区域反复出现,这敲响了警钟,揭示出传统基于历史经验的防灾标准已难以适应当前的风险挑战。这并非简单的工程不足,更是理念上未能充分预见并适应气候变化趋势的体现,亟需我们从被动应对转向主动适应,构建更强韧的防灾“金钟罩”。
重塑防灾“金钟罩”的首要任务,在于国家层面的顶层设计必须实现战略性跃升。传统上,我们的防洪标准多基于历史最大洪水频率进行设计,例如中国南方多数城市的排水系统,其设计标准仍停留在上世纪的“1-3年一遇”水平,远低于东京、巴黎等国际城市普遍采用的5-10年一遇标准。这种“重地上、轻地下”的历史欠账,使得城市在面对极端强降雨时,如同患有严重动脉硬化的病人。未来,应以“超设计标准”思维,将极端气候事件纳入常态化考量,大幅提升基础设施建设标准,推广“海绵城市”理念,增加城市透水面积,让城市能够“呼吸”。这需要国家层面出台更具强制性和前瞻性的法规,明确各级政府在防灾韧性建设中的具体职责与考核机制,确保防灾投入与灾害风险相匹配,而非仅依赖事后救济。
其次,跨区域协作是构筑防灾韧性的关键。洪水无边界,单一行政区域的防御在全流域、大范围灾害冲击面前显得力不从心。蓟州山洪再次印证,加强上下游、左右岸、不同行政区之间的信息共享、应急联动和资源调配至关重要。应打破部门壁垒和地域限制,建立健全跨区域防洪应急响应和水资源统一调度机制,实现水文、气象、应急管理等部门的数据实时共享和联合会商。例如,可以效仿三门峡水库管理的新变化,建立跨区域水库库容协同管理机制,通过数字孪生水利体系进行洪水演进数字推演,迭代优化调度方案,以系统、科学、安全、精准的调度,提升全流域的整体防御能力,避免“各自为战”导致的协同失灵。
最后,公众防灾意识的培养和应急演练是筑牢防线的基石。再先进的预警系统,如果信息无法及时有效触达民众,或民众缺乏避险自救知识,其效用将大打折扣。杨某在湖南桑植县遭遇洪灾的悲剧,正是预警信息传递“最后一公里”困境的血泪例证。我们应常态化、多样化地开展防灾减灾培训和实战演练,尤其是在农村地区、旅游景区和城中村等脆弱区域,普及山洪、泥石流、城市内涝等灾害的识别和避险技能。借鉴日本从小学生开始普及“流水漫过膝盖即禁止通行”的避险常识并每年进行社区演练的经验,通过多媒体渠道、社群媒体普及灾害常识,强化对预警信号的识别与解读能力,培育民众面对灾害时的理性判断与自主求生本领。只有让防灾知识深入人心,将“人防”的力量发挥到极致,才能真正筑牢应对极端气候的“金钟罩”。
“应对极端,防患未然,方能安澜。”蓟州山洪的警示,迫使我们必须正视并加速国家治理体系在应对全球气候挑战下的战略转型,从根源上提升全社会抵御超预期风险的韧性,让“五十年一遇”不再成为灾害降临的借口,而是成为我们重塑防灾体系、守护家园的起点。
倍顺网配资-倍顺网配资官网-配资大全-场外配资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